【科大人与高新共振】百会拓知王浩:世界领先技术快速绘制精细脑结构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8/17

王浩,博士,2010年进入中科大攻读硕博连读,生命科学学院做神经生物学研究和方法学研究。

  “难是难,但是并不觉得痛苦,也许会失败100次,但是仍然有勇气去尝试101次甚至1000次。”合肥百会拓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王浩表示。
  揭示脑的奥秘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脑部的神经连接错综复杂,而信息交换的功能单元——突触的尺寸仅有1微米左右,对显微成像技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现有技术只能以非常慢的速度来研究局部的脑神经连接,且分辨率不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合肥百会拓知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王浩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快的全脑显微成像设备,这将大大加速脑科学、脑疾病的研究。目前,这一高精尖设备已经收到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的多个意向订单,并逐步走向产业化。
  发奋考研终圆“科大梦”
  王浩是宁夏人,性格有着典型理科男的宁静。但他对于中科大,一直是狂热的。2006年高考,他的目标就是清华或者中科大,遗憾高考发挥失利,无缘科大,最终被山东大学光学系录取。
  但这个执着的大男孩并未因此放弃对科大的向往。没有机会做中科大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是有可能的,王浩早已在心里定下考研目标——中科大。2010年,他如愿以偿“回来”了,考入中科大攻读硕博连读。因为喜欢生物学,王浩便结合本科所学,寻找交叉学科,最终瞄准了生命科学学院做神经生物学研究和方法学研究。
  每天“泡”在实验室,在王浩看来是非常有趣的。“非常享受这个环境和过程。”但王浩最喜欢的,还是夜深人静时抛开一切,全身心“沉浸”在实验中。“做实验做到半夜两三点或者通宵都是常有的事。”让他印象最深的一次,2015年1月的一天,实验做到凌晨两点多,拿到一个非常好的数据,“非常激动的想拿起手机给导师打电话分享成果。”王浩形象地比喻说,做科研就像都在同一个圈子,圈里面是已知的,圈外面都是未知的,当有天你突然发现自己打了个缺口,把边界往外扩展了一点,那是在你的努力下把这个边界往外推了一点,那个时刻的时候真的会非常激动。”
  创业瞄准显微成像设备
  2017年,王浩及其团队攻关的显微成像技术,已经能够解决生物学家尤其是神经生物学家的科研需求。当把技术做完之后,他们发现很多业内人士想要的不单单是技术,还有完整的设备。
  “我们做的是显微成像技术,但是大家还想要的是把技术变成产品,变成一个显微镜,在他们的实验室里能够用起来的一个产品。他们就期待有人能把这东西变成真正可以用的科研仪器。”王浩了解到,国内外很多非常好的合作伙伴都有这个需求。于是便跟几位导师沟通,觉得这个事情可以试一试。
  就这样,依托于中科大的中科院脑功能与脑疾病重点实验室,“百会拓知”公司成立了,王浩担任创始人和总经理。“虽然实验室为我们减去了不少研发成本,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做原创的技术性公司,把全世界领先的独创技术变成产业化的时候,的确是需要启动资金的,但是我们做科研的人员本身没有多少钱,所以迫切需要一些外部投资帮助我们把事情做成。”
  如雪中送炭,合肥高新投拿出了500万的风险投资,助力百会拓知创新创业。对此,王浩深表感激,“除了资金支持,也得以有机会跟高新区创业园区内一些企业有一些交流合作。”王浩说,尤其作为学生创业,完全不知道如何经营公司,多亏了高新区的帮扶。“很有幸还能受邀参加高新投年会,他们会挑一些成功案例做分享会,这对我们初创公司发展非常有帮助。”
  创造闪电般显微分析速度
  “这是一台我们研发的,可能是全世界最快的全脑组织成像的设备。相比以往的全脑成像技术,对于一个小鼠脑子的话,大概需要十天左右的成像时间,新的设备能够做到大约在两到三个小时,就能完成一个小鼠整脑成像。”王浩告诉记者,在三维荧光显微镜下,可以展现大脑内的复杂神经线路,让人可以高精度、大范围观测脑细胞及回路连接。最终能够实现对生物组织和临床医学样品内部结构的高精度快速定量解析。

VISoR M1荧光显微镜

  而成像非常快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在两个小时内能获取4TB的数据,相当于64部64G手机的内存,“一般的科研人员是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处理这么多数据的,所以我们自己又发展了很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
  让王浩欣喜的是,国内外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已有意向采购他们的设备,这也为其产业化铺开了道路。“这台机器属于高附加值产品,优势明显,并不需要自己去推销,基本上都是客户主动找上门来,因为技术领先,现阶段他不找我们没得选。”这个向来谦虚的科研工作者一提起自己团队的研发成果,又充满了自信。
  谈及公司的发展,王浩又表现出科研工作者的严谨和坚定,“稳定科研仪器市场,尤其是神经科学相关的高速成像技术设备,这是公司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未来两三年最关键的工作。因为现有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还不足以匹配我们的成像技术,所以也要进一步优化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市场星报》致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系列入册报道)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