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星报】立足科大扎根高新 砥砺前行创造未来 “科大人”与高新共振——致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庆系列人物专访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5/10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初建北京,以创新立校,向科学进军,到迁址合肥,一届又一届科大人乘改革东风,在各行各业领风气之先,中国科大赢得了“英才之摇篮、创新之重镇”的美誉。合肥高新区历经26年,砥砺奋进,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大湖名城 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26年来,以中科大为代表的在肥高校与高新区携手并进。红专并进一甲子,科教报国六十年,值中科大即将迎来六十周年校庆,中科大校友总会联合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推出“‘科大人’与高新共振——致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60周年庆”系列采访,展示科大人风采,弘扬创新文化。
  刘海峰 引领下一代人工智能

  刘海峰,1989年生,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化负责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硕博联合培养,现在中科大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期间,在计算机视觉等领域的顶级刊物IEEE TIP、CVPR等,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2008年,刘海峰入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通信专业,2012年4月,刘海峰荣获第31届“郭沫若奖学金”,这是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2013年,刘海峰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硕博连读。除了学习成绩优异,刘海峰还有一颗博爱的心,做了不少公益。2013年,刘海峰曾为患有重度障碍性贫血的同学募捐30万医疗费,受捐助的同学手术成功后顺利博士毕业。
  2016年,得知学校有类脑智能方面产业化机会,刘海峰毅然选择回到合肥。“我对科大有非常深的感情。现在,全世界都在竞争类脑技术,我们必须把原创核心技术握在手里,引领布局。同时,科大的前沿技术必须要落到产业化上,在实践中成长,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也为学子们提供更好的实践平台。”
  2017年5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筹建的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合肥挂牌成立,刘海峰担任该实验室产业化负责人。2017年9月,合肥中科类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刘海峰担任董事长兼CEO。
  中科类脑公司将以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依托,推动脑认知、类脑信息处理、类脑芯片、类脑机器人等类脑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同时作为国内领先的类脑智能产业支撑平台、产业转型升级的赋能者、产学研用的纽带,促进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迭代创新。
  在采访中,刘海峰坦言“压力很大”,公司成立以来,合肥高新区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高新区是很用心地在扶持一家企业,我们感激、珍惜这么好的创业环境,也变压力为动力,定下标准——做得好是远不够的,必须做到非常好,才勉强算及格。”
  王攀 专注打造汽车仪表的“智能机”

  王攀,合肥速显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EO,2005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电子专业,后在中科院攻读硕士、博士。2015年,响应国家“双创”号召,王攀成为“双创”浪潮中的一名“弄潮儿”。 公司成立两年多,已然成为液晶仪表界异军突起的黑马。
  2015年恰逢互联网浪潮,但王攀没有像很多创业者一样扑向互联网,“物联网刚刚兴起,我觉得需要一些底层的技术支撑,也就是集成电路。”接下来便是公司选址,王攀说,科大校友资源在安徽比较集中,而合肥尤其是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得好,政府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大,且很难得的在汽车和家电两个领域发展得都不错。加之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因此深深吸引着这位湖北青年。
  “在高新区尤其是中国声谷,很容易找到上下游合作伙伴,比如,在语音技术方面我们可以跟科大讯飞合作;在应用场景上,园区很多企业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客户,目前一家做智能停车的公司正在跟我们商谈合作。”王攀介绍,除了产业链融合,在高新区,各种政策红利、宣传推荐、查新测试平台等助推了初创企业的超速发展。
  和那些动辄陷入缺钱窘境的创业团队相比,可以说速显微打从创立之日起就一直走在“小康”之路上,公司刚创立一个月就顺利获得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天使轮融资,“项目孵化的时候,正好去参加一个中日交流的展会,项目被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院长所看好,我们就拿到了一些融资。”
  2017年上半年,速显微再次斩获由金沙江资本、合肥高新创业投资联合领投,丰厚资本、博通金世跟投的preA轮融资。在这种“富养”的氛围中,速显微的小伙伴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研发中。
  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一路走来速显微斩获了“未来汽车全球挑战赛冠军”、“2016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智能汽车大赛冠军”、“2017年创响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合肥高新区合创会冠军”、“2017年度中国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等众多奖项。
  田辉 “行为安全”的倡导者

  田辉,合肥高维数据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庐州英才”专家、江淮硅谷团队负责人,中国图形图象学学会多媒体安全专委会委员, “行为安全”倡导者。 2000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离校后一直从事公共安全领域相关工作。2014年自主创业,成立了国内首家聚焦隐藏技术产业化的新型信息安全企业,带领公司先后承担国家保密局等部委专项,并受邀参加国家保密技术成果展、“第三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公安部反恐装备阶段性成果展等国家级展览,受到军委副主席张又侠等军地首长的接见。
  创业前,田辉是一家行业著名上市公司的区域负责人,年薪近百万。“财务自由不是成就,我想结合自己对网络安全的理解,发挥所长,做件更有意义的事情。”在田辉看来,技术的价值在于服务市场,解决问题。“高新区对创新接纳度、支持力度都很大,刚好科大先研院开始运营,几乎没有过多思考,公司就落在这里了。”
  高维数据基于一流的信息隐藏技术,开发了系列广受欢迎的新产品。其中国内首款不怕丢的安全U盘(大隐U盘),一经推出即成爆款;“音信无痕”即时安全通信APP成为朋友间私密分享的热门应用,个人隐私保护利器。
  行业应用上,针对军队、公安、保密等行业,高维数据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隐写信息检测取证系统”和“屏幕拍摄泄密溯源取证系统”等产品,成为帮助客户获取恐怖犯罪组织利用信息隐藏技术、屏幕偷拍等手段通过互联网内部通联线索的杀手锏。产品一上市即受到国家保密局、军队、新疆等核心部门的高度关注。言及未来,田辉希望能踏实地把产品做好,通过创新产品帮助用户解决困难,带来安全,“提到信息隐藏技术和产品就想到我们高维数据。”
  吕鹏 带着石墨烯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吕鹏,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14年开始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在读大学时,吕鹏便洞悉到石墨烯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该公司以发展石墨烯、碳纳米管等新材料技术,实现其产业化应用为己任。吕鹏说,他们的目标是“力争成为新材料行业领跑者”。
  2013年初,当时安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石墨烯相关企业——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合肥高新区。这当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中科大学生——80后的吕鹏。吕鹏来自浙江温州,2006年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2010年攻读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研究生,2014年开始攻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凝聚态物理博士。自从与实验室几位同学一起创办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起,他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一个关键词——石墨稀。
  “公司成立之后,获得高新区天使投资300万,对创新型企业来说,这是莫大的帮助和支持,使得公司正式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建设了安徽省首条年产300吨石墨烯粉体产线。”紧接着,产业化成果也在这家公司不断开花结果:2017年微晶科技成功开发了石墨烯红外理疗产品系列,并且与小米深入合作。2018年石墨烯透明导电膜产线安装调试完毕,并正式投产。
  吕鹏说:“科大就是这样一所好学校,学风严谨,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也都呈现出一种简单而朴实的状态,而且各方面能力非常均衡。”在科大期间,吕鹏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年一度的樱花节,“樱花节时,科大的学生会和各个社团会组织非常丰富的活动,既有传统文化方面的,比如汉服推广、传统技艺展示,又有高科技产品展览,比如机器人写毛笔字等等。”
  洋溢着激情的大学时代,流动着热血的青春年华,吕鹏都是在合肥度过的。他告诉记者,不管是八年的求学时光,还是五年的创业生涯,合肥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让他收获了感动与成长。吕鹏说,合肥人热情好客,他也以同样的热情享受着在合肥的每一天。“饮水思源,我深深感谢科大的栽培,六十载育才无数,愿母校不断积淀厚重,努力开拓创新,取得更多辉煌。”
  孔伟成 一位90后对量子信息技术的执着

  孔伟成,1992年出生,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量子测控部总监、执行董事。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期间主攻研究固态量子计算。在校期间,拿到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17年9月,加入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国内第一家以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为主营业务的初创型公司。目前孔伟成是该公司正在执行的两个项目“多通道量子芯片测控系统”以及“量子芯片的立体封装”的总负责人。孔伟成的公司在合肥市高新区创新产业园。
  本源量子是中科大量子信息实验室孵化的企业,孔伟成是最早的创业团队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三至五年的公司研发,首先研制出概念版的‘量子计算机’原型机,并且通过推广量子云计算机的方式探索更深更广的应用场景,然后再通过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研制出可解决实际生活需求的专用量子计算机,最后再通过五十年的努力,实现通用量子计算机。”孔伟成说,不要以为以上过程太漫长。“事实上,经典计算机发展至今,也是经历了漫长的70多年历史,并同时带动了整个半导体行业以及云计算行业的发展。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需要依赖更多的技术,研发过程也更加艰辛,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量子计算机是具有极高价值的,而且只有目光长远的人才能受益终身。”
  本源量子,何为“本源”?孔伟成深情地说,作为从中科大“出生”的企业,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本源”——我们永远对科大怀抱感恩之心。在他看来,合肥市高新区的实力与成长速度都十分惊人,而且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另外,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校区有落地高新的规划,这些因素都促使他们将公司落户高新区。
  孔伟成说,一转眼十年过去了,很荣幸能在科大60周年之际自己博士毕业,也很荣幸能在科大60周年之际重新从本源量子开始成长。同时,祝愿合肥市高新区在未来能够吸引更多的科大人创业、就业,孵化更多有创造力的企业与品牌,成为推动中国乃至全世界科研发展的创新力量。”
  傅尧 让秸秆“变身”环保材料

  傅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任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绿色可持续化学和生物质能源化工等领域研究。
  2005年,傅尧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何去何从?在择业分叉路口,面临多种选择,傅尧最终坚定选择了科研。留校后傅尧一直在朱清时院士创建的安徽省生物质洁净能源重点实验室工作。在朱院士的倡导下,他们课题组在原有的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基础上,又开展了绿色有机合成和生物质能源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211工程、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安徽省科技攻关等一批重要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2014年,在得到合肥市和中科大领导肯定后,傅尧指导学生徐海等人在高新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办了合肥利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达成产学研合作。“省、市和高新区从政策、人才和经费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支持,合肥市、高新区不仅免费提供了研发中心,而且给予研发经费补贴和天使投资。”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合肥利夫生物很快步入了正轨。
  合肥利夫生物采用自主创新的秸秆水解技术,能够成功实现秸秆百分百综合利用,生产多种高附加值产品,基本无废渣排放。目前合肥利夫在肥东循环经济示范园已完成了百吨级中试放大实验。按照公司发展计划,今年将建设一条千吨级PEF单体生产示范线;同时发展新型绿色合成技术,降低传统合成中的能耗与污染,真正实现过程的绿色化。
  何佳 陕西人扎根合肥 放飞科研梦想

  何佳,安徽清新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1997年,以免试攻读中科大硕博连读计划,于2002年获得信号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中科大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智能视频监控技术的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1月顺利完成研究工作,获得博士后出站证书。目前已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已受理发明专利20余项。
  1993年,何佳才17岁,由于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陕西省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三等奖,免试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7年,何佳以免试攻读中科大硕博连读计划,于2002年获得信号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又在中科大从事博士后工作。
  十几年的相处,让何佳对合肥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合肥整个创业环境非常好,我当初选择留在这里,是因为有一个创业的机会。”2014年7月,何佳和其他创始人筹集资金400万元,在合肥高新区成立了安徽清新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大到技术开发,小到场地房租每天都在“花钱”,到了2015年4月份,公司账上只剩下100多万。“那时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缺乏,眼看着企业无法投入量产时,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送来了500万元‘及时雨’, 帮助我们渡过了难关。”在说起合肥高新区对企业的服务时,何佳首先就想到了这笔资金。
  除了资金的投入,高新区相关部门在了解到该企业几位创始人都是技术出身时,还主动邀请企业参加园区内免费的管理人员培训活动,并为企业提供了最新的政策动向和发展资讯。何佳说,公司成立这几年,省创新投、市高创投、天使基金等投资机构也给予了非常及时的资金支持,使得公司迅速走上了正轨。
  现在,安徽清新互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无线视讯领域拥有业内领先的自主核心技术和可持续研发能力,何佳及其团队研发的“基于4G的智能车载执法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公检法、交通、武警、消防、人防、城管等应急指挥调度领域。
  许立新 携朝阳产业进军市场

  许立新,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光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聚合物光纤制备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面向三基色LD激光显示整机关键技术基础研究》项目首席,安徽省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负责人,新型显示协同创新PI科学家。1998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光学专业。主要从事光纤激光器、激光显示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项目、自然基金、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十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全色激光显示、超快光纤激光等方面取得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获得科技成果鉴定1项,2017年安徽创响中国二等奖,发表相关论文80多篇,发明专利20多项。
  今年52岁的许立新,看起来更像一个40来岁的年轻小伙。已经到了知天命年纪的他,本该是在家乐享天伦,却出人意料地在2018年1月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全色激光显示和超快光纤激光加工由于其工艺复杂性,目前在市场上仍属于朝阳产业。许立新敏锐地嗅到了这其中的商机,于2018年1月2日,注册成立合肥全色光显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全色激光显示行业。
  谈及公司成立,许立新对高新区政府和科大心存感激,“正是在高新区和科大的共同鼓励下,目前,我们已将全色激光显示技术实现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及市场预期,高新区政府对科大学子成果转化方面做得非常完善,服务意识相当浓烈,在每一个重要环节都给予帮助,为成果转化、创新创业铺平道路。”(2018年4月27日第B4版特刊)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