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如何打造“双创”升级版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8/04/17

  产学研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如何通过技术革新领跑产业?

  ——科技创新是 “双创”升级的源动力,唯有在原始创新上抢占制高点,才能从“跟跑者”成为“领跑者”

  推动“双创”上水平的关键就是提高“双创”科技含量,促进硬科技创业、高科技创业和新技术创业。

  “‘全息时代’人机交互在空气中就能实现。我们研发的DCT-Plate实现了真正的全息,可将画面直接呈现在空气中,实现人与画面直接交互,不需要任何介质,且成像为实像。”日前在合肥市高新区创新产业园,安徽东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东成娓娓道来,带着记者走进一个超乎想象的神奇世界。

  韩东成虽然还是中国科技大学一名研究生,但今年已是他创业的第三个年头。韩东成告诉记者,2016年,他便开始和同学创业做等效负折射率光学平板的研发,历经无数次失败后,去年底终于攻克技术难关,东超科技成为国内首家完成DCT-Plate技术新材料的研发与结构性重组的企业,目前正在申请国际专利,预计今年七八月份实现量产。

  盈利模式不清,服务能力不足,如何构筑全要素创业平台?

  ——提高创业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由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关键

  随着“双创”的蓬勃发展,各类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平台蓬勃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17年底,我省已累计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36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48家、众创空间218家,集聚3万多名创客入驻创新创业。

  “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这样一种创业孵化链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创业资本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平台。”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参与创办多个众创空间,该公司董事长谢海认为,随着“双创”的深入发展,创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升,同时也对众创空间的孵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创业需求的升级,创业平台和创业服务也亟待升级。如何提高创业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创业平台由数量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是关键。”

  众所周知,盈利模式不清晰一直是众创空间发展的瓶颈。“差不多95%的众创空间靠房租收入和政府补贴度日。”安徽五福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心合认为,当前,众创空间发展中盈利模式模糊、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短板。未来,众创空间不能仅仅当“二房东”,而是要靠服务驱动发展,在某个领域精耕细作,朝更加专业化方向发展。

  轻资产、融资难,如何获得资本青睐?

  ——发展创投等股权融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推进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

  “产品当时正处于从小试到量产的关键阶段,急需资金推动。”去年,还在校读研的韩东成颇为融资犯愁。像很多科技型创业企业一样,东超科技属于轻资产公司,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难以获得银行贷款,融资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拦路虎。

  对接了几家投资机构后,因为项目的优越性,企业很快受到风投青睐。经过深思熟虑,他们选择了合肥高投。“合肥高投给我们8000万元的估值,800万元天使轮融资,承诺公司5年后可以回购80%的股权。而其他投资机构都要求签订对赌协议,这对于我们技术型创业企业来说风险太大,更希望引入良性的资本接入。”韩东成说。

  “资本市场呈现双向选择,资本寻找优质项目,项目也在挑选资本,企业选择资本时看重的不仅是高估值,还有包括政策资源、市场资源、供应链资源以及投后的管理服务资源等资源对接能力。”合肥高新集团董事长蔡霞介绍,合肥高新集团共参与设立基金22支,累计投资企业218家,投资企业拥有各类专利3000多项。近年来在全省率先设立天使投资基金、种子基金,截至目前共投资106家企业,累计投资额13.42亿元,大部分投向了科技型初创企业。

  “‘双创’升级还需要资本认同。”谢海认为,政府应该引导投资资本流向早期创业项目,让资本市场更关注早期创业企业;进一步扩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范围,激发创业投资新动力;同时,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才聚集,通过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

   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如何补齐人才短板?

  ——借智登高,引智发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精心编织高端人才网

  对创业平台而言,人才瓶颈同样是行业痛点。合肥高新集团投资部经理陈婧莹说,为满足企业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双创”服务人员应该是个“万事通”角色,对税务、法务、政府政策等都要有所了解,需要专业分组和领域深耕,目前没有任何一所高校设置的专业能满足这一点。“双创”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才无疑是最核心的要素。为破解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强这个“双创”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许多企业强化了人才引进。

  借智登高,引智发展。安徽省安瑞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智能交通产品的研发生产企业,曾多次在创业大赛获奖。董事长李超告诉记者,之所以取得这么多成绩,得益于企业强大的创新型人才梯队,“我们以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为依托,形成了涵盖美国、新加坡等海内外高端人才的‘人才网’。同时,邀请有相关研发经验的高端人才作为企业的技术顾问,积极参与技术交流研讨会,瞄准市场前沿搞创新研发”。(《安徽日报》4月16日5版整版报道 有部分删改)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