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投”羊的高新梦想——访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范成贵

作者:来源:中国高新区发布时间:2021/10/22

  《论语》中对君子有这样一番描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范成贵给人的感觉便是这样,在工作中不苟言笑,接近他又温和可亲,说话让人如沐春风。

合肥高新区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范成贵

  作为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简称“合肥高新集团”)总经理,范成贵给记者留下了文质彬彬的深刻印象:初次见到他,穿着一件白衬衫,戴着一副银色边框眼镜,一手拿着材料,一手拿着一个装满茶水的保温杯,用网络语言来讲,就是“老干部范”。学财务出身的他,讲话干事都非常严谨。

  从2000年来到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公司(合肥高新集团前身),到现在已经21个年头了,范成贵从一名专业的财务人员成长为集团总经理,亲历了合肥高新集团的几次变迁与发展,也参与并见证了合肥高新区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豪迈挺进的蝶变历程。

  记者:近几年,合肥高新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实现突破性增长,整体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大幅跃升,对合肥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功不可没。请您介绍下合肥高新集团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在合肥高新区的发展中承担着怎样的角色?

  范成贵:回顾过去的 30年,合肥高新集团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创新驱动内生发展路径,特别是在建设开发、投融资和为企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合肥高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合肥高新集团的前身是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公司,创建于1991年,2009年组建合肥高新集团,开启了转型升级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的直属国有企业,合肥高新集团注册资本57.5亿元,总资产440多亿元,旗下拥有22家全资、控股子公司及45家参股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对外投资、创新平台建设开发及服务、众创空间运营、高新区投资招商工作,以及园区公交运营、安保服务等领域。合肥高新集团以“立足高新区、服务高新区,建设新城区、实现新跨越”为宗旨,拥抱创新、团结进取、勇往直前,为合肥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合肥高新集团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启动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期)

  以小建设、小融资、少投资为主。从1988年安徽省政府同意建立合肥科技工业园,到1991年合肥科技工业园建设公司正式成立为筹建期,公司早期主要承担园区规划、土地、房屋、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等职能,由于财政收入少,融资也很难获得人行指标,合肥高新区也处于成立初期,资金非常紧张,财政收支矛盾凸显,所以这个时期的发展比较缓慢。

  第二个阶段是升级发展期(21世纪初至2012年)

  以大建设、大融资、谋划投资为主,这个时期合肥高新区发展面积扩大、建设加大、融资增大,抓住了政策机遇,实现了从起步期步入平稳、再到“加速度”的三段式飞跃。2004年底,合肥市获批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在主城区西部规划了35.8平方公里作为科技创新示范区(合肥科学城),由合肥高新区统筹建设发展。2005年、2007年合肥高新区先后与合肥市肥西县、蜀山区分别合作了约20平方公里,这是首开全省先河的跨区域园区,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从17平方公里扩展到近百平方公里。这个阶段园区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大,合肥高新集团作为政府融资平台,以大建设为主,筹集建设资金,助力合肥高新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第三个阶段是转型发展期(2012年至今)

  以建设、投资为主,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建设方面基本上是公益性项目,主要通过发行政府专项债和财政资金来解决。同时,合肥高新集团顺应时代趋势,开启了通过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创新、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征程。从2010年参股设立首支基金,到2012年设立安徽省首支全财政出资的天使基金,再到2015年组建专业化基金管理团队自主管理基金,合肥高新集团稳步推进基金组建和运营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系,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通过投资扶持园区企业发展,投资方式也由参与设立基金转变为主导设立基金,实现了投资理念从“跟学”向“自创”的转变,在基金投资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政府背景投资基金数量、规模逐年大幅提升,引导资金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经过30年的艰苦探索,合肥高新集团牢固把握时代机遇,将自身优势与园区发展使命深度融合,当前,合肥高新集团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创新影响力达到新高度、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

  记者:请结合新经济形势,从投资方面介绍一下合肥高新集团的发展思路。

  范成贵:合肥高新集团的定位是以政府引导为指引,充分发挥基金管理和项目投资的资源优势,履行资本招商职能,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引导优质资本、项目、技术和人才向合肥高新区汇聚,优化创新创业金融环境,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战新产业培育、营商环境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投资工作中,合肥高新集团通过与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基金,扩大影响。自2010年起,合肥高新集团开始布局股权投资业务,对外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与国家省市各级平台、其他社会资本等发起设立了高科基金、国安基金、兴皖基金、鼎信基金等,促进区内投资要素集聚,带动合肥高新区基金发展。这几支基金主要依托外部专业投资团队进行管理,合肥高新集团一方面作为LP出资参与基金设立,另一方面参与部分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在参与基金设立、项目研判、投资决策等过程中,不断积累基金管理及项目投资经验。

  为了满足合肥高新区产业发展需求,自2012年起,合肥高新集团开始围绕合肥高新区发展思路主导设立基金,先后设立高新区天使、种子、产业、新经济等基金,坚持“投早投小”和“扶持产业”并重,并通过深度投后服务,扶持初创期企业发展,开展内生培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2015年8月,合肥高新集团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成立了专业基金管理机构——合肥高新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合肥高投”),主要投资区内有成长潜力的、在细分领域领先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截至2021年6月底,合肥高新集团自管基金规模超40亿元,累计投资企业186家,累计投资额23亿元,4家企业已上市,投资成效较为显著。

  记者:合肥高新集团先后建设了中科大先研院等一批创新平台。您认为,这些创新平台将对合肥高新区产生哪些深远影响?

  范成贵:近年来,按省市及管委会统一部署,合肥高新集团先后承担了中科大先研院、量子创新院、中科大高新园区等一批创新平台的建设协调和服务,为合肥高新区打造了一批精品工程。其中,中科大先研院项目总投资约30亿元,已于2015年12月竣工交付使用;量子创新院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目前1号科研办公楼已竣工验收,人才公寓、专家楼等单体已结构封顶;中科大高新园区项目先期开工的图书教育中心等8栋单体主体结构已全部封顶,9月已交付使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这些创新平台是合肥高新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渠道。面对西方国家在某些科技领域对我国的封锁,我们要依靠这些创新平台发展新科技、高科技,攻克卡脖子技术,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在未来为合肥高新区孵化和培育出一批影响世界、影响未来的“深科技”“硬科技”成果,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请您谈一谈,合肥高新集团在对外合作中,在推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范成贵: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合肥高新集团积极拓展与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平台等机构密切合作,坚持投资赋能,引入研究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合肥高新区。

  我们作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投资平台,利用合肥良好的科研环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10余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引导高新技术成果在合肥高新区落地发展,并持续深化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创新院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合作,挖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参控股基金体系对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技术成果的原始创新项目重点跟进和投资。除资金支持外,还结合被投项目的发展需求,提供有针对性强、链条完整、层次丰富的投后服务,全面赋能,助力项目稳步发展。

  2017年,合肥高新集团联合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院公司、安徽中安创谷公司以及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定投基金——合肥高新区中科创新基金,专注投资和服务中科院系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记者:据了解,合肥高新集团为高新区引进了艾可蓝环保科研及运营总部基地,壹石通运营总部、科研及生产基地,京东方精电全贴合一体化平台,睿科微电子,捷兴信源总部,飞友科技总部,有感科技总部,智辉空间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取得了丰硕成绩。合肥高新集团在招商方面有哪些秘诀?

  范成贵:在我看来,招商的重要因素首先是孕育企业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近年来,合肥市的营商环境在不断改善,合肥高新区实施“技术赋能 产业集聚”双轮驱动战略,高端科技资源和产业培育要素集聚优势明显,产业生态逐步完善。这个大环境有助于合肥高新集团开展招商业务。

  其次,依靠基金投资,合肥高新集团探索出了“基金招商”新模式。一方面通过基金与招商联动,以投资促招商,积极协调已投资及意向投资的高科技项目将全国总部、区域中心等核心功能板块落户合肥高新区;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基金生态资源,加强与已投企业、投资机构、高校院所、合作金融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合作伙伴的深度对接,不断扩展招商渠道,招引优质项目落地发展,促进区域产业集聚。

  合肥高新集团紧密围绕高新区产业布局和新经济发展,优化国有及政府资金投资方式,发挥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政府支持领域和产业,培育和引进了一批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合肥高新区,特别是优质项目总部、研发中心落户,增强了合肥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实力。截至2021年6月底,合肥高新集团通过基金投资直接或间接招引93个项目落地合肥高新区,项目落地投资额逾238亿元。

  第三,通过提升增值服务,促进以商招商。合肥高新集团紧紧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链接各方资源,搭建企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之间的沟通桥梁,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以及上下游对接、媒体宣传、人才招聘培训、政策申报等各类服务,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良好的营商环境带来“磁场”效应,促使存量企业自发地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安利”合肥高新区,以商招商,为合肥高新区招商带来增量企业。

  记者:新形势下,合肥高新集团如何服务企业融资,为企业提供了哪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范成贵:近年来,合肥高新集团积极推动投资转型工作,服务产业布局,已成为区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投资机构。

  在新形势下,合肥高新集团响应政府要求,做好融资平台转型工作,主要围绕投资业务,利用原有金融资源,推动投贷联动,积极服务园区企业融资。2020年9月,合肥高新集团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注册20亿元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首期5亿元于2021年4月成功发行,主体及债项评级均为AA+,是同期同级别的最低发行价。本期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基金出资,扶持科创企业发展,实现社会资本与双创产业互融互通。

  其次,合肥高新集团定期举行股权债券融资路演活动,邀请企业、银行、金融机构等主体参与,把企业推荐给银行,促进银企顺利对接,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再者,实时研究企业税收等政策新变化,及时为企业进行财税指导,并向企业推送各类最新政策;同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园区拟上市企业进行辅导培训,帮助企业扫清上市障碍、降低上市成本,营造鼓励企业上市的良好氛围。

  对中小企业而言,单纯的投资参与是远远不够的,投后赋能尤为重要。合肥高新集团紧紧围绕企业发展需求,链接各方资源,搭建企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之间的沟通桥梁,通过“投资+服务”,丰富投资生态体系。比如,在团队方面,通过组织企业联合招聘活动,帮助企业进行人才招聘;在市场方面,帮助企业链接上下游资源,助力开拓市场渠道。

  一直以来,合肥高新集团把企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本着“成就他人,发展自身”的理念,不断加大对已投企业的支持力度,全力做好服务,提升企业生存发展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充分激发已投企业活力,实现共同发展。

  记者: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及经济整体架构的战略转型,国家高新区向更高目标转型升级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过程中,合肥高新集团如何凸显国企担当和自身特色,助力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范成贵: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但总体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政策导向与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合肥高新集团紧跟合肥高新区的发展步伐,与合肥高新区一起成长,围绕“立足高新区、服务高新区”的宗旨,主动做出战略调整,为打造“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而不懈奋斗。

  结合实际发展来说,合肥高新集团更加关注未来产业赛道,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助推园区企业高速发展。

  首先在建设服务方面,不断优化高新区的整体投资环境,包括看得见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及看不见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意识。早期合肥高新集团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随着核心业务转型,合肥高新集团将进一步聚焦投资主业,围绕高新区产业布局,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其次在产业发展支持方面,合肥高新集团结合合肥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进行专项基金布局,通过推动龙头企业培育招引,形成“培育引进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的集群效应;比如,我们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行业投资成效显著,既助力了企业和产业发展,也提升了合肥高新集团在投资界的影响力。

  最后在基金投资方面,合肥高新集团坚持“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方面加强对初创期项目扶持力度,培育和发展产业,服务园区经济;另一方面通过投资市场化项目,提高投资收益。在投资工作过程中,合肥高新集团也培养出一批懂金融、懂技术、懂经营的人才团队,为合肥高新区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回眸多年风雨路,勠力同心铸辉煌。合肥高新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增长动力强劲,已经形成快速崛起之势;合肥高新集团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不断破解制约企业发展难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合肥高新特色的新办法、新举措之路,为合肥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产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成立30周年的新起点上,合肥高新区已吹响“对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冲刺高新区前五”的号角,肩负起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合肥高新集团将抢抓机遇战胜挑战,乘势而上,不断深化投资服务理念,提升投资服务能力,完善投资生态体系,树立更好的基金管理品牌,为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引擎贡献力量,奋力实现发展规模更上一层楼,综合实力再跃新台阶。

  来源: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