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已经点击“确认键” 如何按下“快进键”

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9/02/19

  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样品到商品,究竟有多远?
  利用好丰富的创新资源,不断增加科技成果供给、畅通成果转移渠道、强化成果转化应用,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是政、产、学、研等各个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前不久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统筹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构建“样品—产品—商品”的转化全链条。
  推广原创性应用型科技成果,激发成果转化动力
  走进合肥高新区侨梦苑,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合肥)有限公司坐落于此,这一致力于高端医疗影像领域的研究院正全力打造集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技术转化为一体的高端创新平台。
  “目前首期重点项目BrainPET项目研发进展顺利,预计今年六七月份完成全球首套PET原型机的搭建,2021年上半年通过美国医疗器械注册许可,准备北美等市场的销售,2022年争取在国内市场销售。”院长张弓博士是国际著名慢病管理和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他表示,这一项目的开发和利用,将给神经内科、脑中风、颅内肿瘤综合治疗及康复、老年痴呆症、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提供分辨率更高的图像,实现老年痴呆和其他神经退化性疾病提前十年发现,打造全球领先的脑部研究平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我国更加重视原创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018年12月18日,“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在合肥滨湖会展中心盛大开幕,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和本源的两款量子计算芯片同时亮相展会,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中国科技大学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孔伟成博士正在和科研团队一起埋首苦干,进行量子芯片的调试等操作。
  “这里是固态量子信息研究室,主要研究量子芯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研究平台全都是用来测试量子芯片的。量子芯片的运行环境要求极为苛刻,需要极低温环境。”孔伟成告诉记者,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是国内第一款自主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构建量子计算机原型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实现对量子芯片的操控并发挥其性能优势,它的成功研制是迈向量子计算机的重要一步。目前,量子通信技术已经应用于金融、政务和军事等领域的信息安全传输。有分析认为,随着未来量子通信在城域网、城际网、广域网全面铺开,量子通信的应用领域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到2030年量子通信市场有望达到千亿元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最终要体现为产业发展成果、经济发展成果。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程必定认为,要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拓展新技术新产品市场空间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形成有利于产业创新的良好环境。
  建立校企创新联盟,培育高科技企业成长“温房”
  讯飞开放平台目前已形成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技术创新的全生态创新格局,截至2018年11月30日,讯飞开放平台开发者团队数90万,总应用数55.9万,累计服务21亿智能终端,日均服务量47亿次,AI大学学员数25.8万,以科大讯飞为核心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构建。
  “每上一个大台阶后,科大讯飞都会寻找与该阶段相关的产学研界,并达成深入合作。”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胡国平认为,一家企业要在技术方面持续走在前沿,需要适时找到合适的技术研发团队一起合作,去攀登下一个台阶,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比如,科大讯飞在做语音合成引擎时,与中国科大以及声学所达成了合作;在研究语音识别时,和清华大学以及加拿大约克大学成立了联合实验室;在探索认识智能阶段,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了哈工大讯飞联合实验室等。
  一面是科研院所里科研成果“锁在深闺”,一面是企业缺乏核心科技“嗷嗷待哺”。当前,由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异,企业承载意愿和动能不强,且缺乏成果转化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等,产学研各方面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有机的分享、共享机制。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重点在于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强化协同创新能力,确保科技创新成果能够融于产品开发和生产发展。
  “中加健康工程研究院将与牛津大学合作开发灵敏度更高的7TPET/MRI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用于多项临床和转化研究。”张弓博士说,7TPET/MRI增加空间分辨率,将使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并分析大脑中更小的处理单元网络,最基本的单元只有0.2毫米,比一般人的头发丝还细,清晰度是普通CT的10倍。利用7T核磁共振成像,人们有望能够在病灶刚刚产生一点苗头的时候,就用影像系统捕捉到信息,利于及时开展治疗。
  紧盯市场风向标,拧成产学研融合“一根绳”
  柔性透明导电膜、石墨烯远红外发热、智能调光膜、手写板……近日,记者来到合肥微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亲身体验到了一场石墨烯带来的产品盛宴。
  “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石墨烯领域最早的一批探路者,我们走过不少弯路,掉进过不少‘坑’,经过这几年不断试错、‘爬坑’,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该公司董事长吕鹏告诉记者,凭借石墨烯领域的核心技术,企业成为国内首批迈入石墨烯产业化的企业。
  “我们的主要产品分红外理疗产品、柔性透明导电薄膜、柔性触控等几大类目。红外理疗产品是我们开发了柔性发热模块,它的优势在于发热均匀,红外转化率高,目前主要应用于护具、服装、鞋类等智能穿戴领域,已经与小米合作,销售了几十万套。”吕鹏说,柔性透明导电薄膜主要依托于公司的技术融合优势,能克服传统导电膜的弊端,应用在超大尺寸触摸屏上,今年将进行量产。柔性触控技术正处在研发阶段,但前景可期,将来在柔性屏领域大有可为,目前企业掌握的技术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之一,其实质是通过利益驱动把产学研各方拧成一股绳。
  前不久,由知名专家李懿研究员、“80后”青年科学家李鹏研究员等领衔的6个科研团队签约项目合作协议,宣布进驻合肥。此次引进的项目,分别是第三代TCR-T细胞免疫治疗药物开发、研发靶向循环肿瘤干细胞的免疫细胞疗法、治疗斑秃核酸类护肤品的研究开发、用于克服EMT相关的肿瘤复发及耐药性的小分子铁死亡诱导剂研发、干细胞技术开发和精准医疗。
  据了解,为促进转化医学发展,发挥各自研发优势,广州生物院与中科院合肥肿瘤医院经过友好协商,计划共建肿瘤干细胞研究与治疗中心,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资源共享、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建立战略性、紧密型的全面合作关系。(2019年1月14日第09版)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