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电视台《产业第一线》:“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提速

作者:来源:合肥电视台发布时间:2022/02/09

导语:聚焦产业前沿,用活产业政策,推动产业发展。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收看本期的《产业第一线》。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特别报道,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近年来,围绕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我市诞生了一批拥有自主创新技术的高精尖产业集群。

“小巨人”加速奔跑

【配音】交通领域的电子眼如今在道路上随处可见,可是提起大气环境电子眼可能并不多见。而在高新区就有这样一个团队,专门从事大气电子眼的相关研发,其产品“交通大气环境自动检测系统”属国内首创。


【同期】安徽庆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庆华

  “它有几个优点,第一个就是一台设备可以检测很多种指标,不需要添加硬件,只要在软件上面优化升级就可以了;第二个优势就是它监测的代表的面不一样,它可以监测一公里左右。”

【配音】陈庆华介绍,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共有抽取式交通大气环境自动监测和开放光程式交通大气环境自动监测两种系统,不仅占地面积小,运行成本低,系统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集成质控单元还可以自动对监测仪进行校准溯源。

【同期】安徽庆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陈庆华

  “目前应用到合肥高新区、芜湖市环境生态局和池州市环境生态局,去年我们的产值大概在两个亿左右。”

【配音】以大气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为核心,庆宇光电快速发展壮大,2021年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目前企业正在筹备股改上市。

【配音】近年来,合肥已形成了一条专精特新民营企业的特有“成长路径”,同时为企业提供资金扶持、投融资、人才培训、技术对接、政策咨询和对标诊断等多层次全方位服务。2021年,我市全力抓运行、稳增长、增后劲,持续加大“小升规”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去年,我市新增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了42户。

【同期】合肥市经信局 民营经济发展处处长 陈华东

  “截至目前我们市级的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037户,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73户,省级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是41户,特别是我们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新增了42户,现在总量达到了61户,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

【配音】得益于“小巨人”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市战新产业发展也呈现出燎原之势。2021年,合肥市战新产业产值增长率达到了28%。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入列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加强“小巨人”培育

导语:近日,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下达了2021年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全省共876个项目,资金总额4.7402亿元,其中,合肥获得支持资金1.059亿,这是合肥在该项支持上首次破亿。除了省级资金的支持,未来合肥也将从市级层面加强中小企业在行业细分领域的创新发展。

【配音】中科中涣的创业团队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几年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主营产品锂离子动力电池箱火灾防控装置、易燃挥发物监测报告装置、公共汽车客舱固定灭火器系统等产品,分别通过了各项权威检测,并取得三十余项知识产权专利,目前在全国各地级市、县级公交中广泛使用。

【同期】安徽中科中涣防务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行政总监 严浩

  “得益于我们跟中(国)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轩高科电池厂三大公司(和院校),通过2018年我们进行合作,然后对电池不断的进行一些模拟实验,对电池的安全防护进行一个塑造它的热失控模型。”

【配音】严浩告诉记者,企业之所以能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是外部政策环境的扶持。

【同期】安徽中科中涣防务装备技术有限公司 行政总监 严浩

  “特别是在2021年我们获得了科技厅成果转化基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一个母基金直投,这个基金的注资,对我们产业的产能扩建以及技术研发的再拓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配音】这几年,围绕“小巨人”成长,合肥主打"服务"牌。今年,合肥将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力打造高水平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引流机制,并准备从金融、配套等方面进行扶持。

【同期】合肥市经信局 民营经济发展处处长 陈华东

  “确保争取更多的省里面的一些资金支持,同时我们自己合肥市在2022年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当中,也会强化政策资金的一些支持。”

【配音】此外,未来我市还将通过加强舆情引导、鼓励创优评先等多种形式,展示专精特新领域发展的新面貌、新成果,提振企业家发展信心,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同期】合肥市经信局 民营经济发展处处长 陈华东

  “针对现在经济发展的变化,我们积极地帮助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配音】根据《合肥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力争到2025年,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冠军”企业3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00家以上;形成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左右,省级产业集群30个左右。
分享至: